09年,在區委、區政府正確領導下,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全區上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應對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國民經濟總體形勢回升向好,民生狀況不斷改善,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306億元(2008年經普調整后數字),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6%,按現價計算,增長17.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54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24.75億元,增長18.8%;第三產業增加值176.71億元,增長14.4%。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61885元(折合9101美元),比上年增加9174元。
全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下降0.9%。其中食品價格上漲3%,糧食價格上漲7.4%;煙酒及用品價格上漲1.2%;衣著價格下降1.1%;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上漲0.9%;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價格上漲2.6%;交通和通訊價格下降2.9%;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1.5%;居住價格上漲17.8%。
年末全區在崗職工人數12.88萬人,比上年增加3.69萬人;機關事業、企業單位在崗職工工資總額455370萬元,比上年增長38%;人均勞動報酬35355元/年,比上年減少658元(2009年新增102家私營企業調查單位,導致人均勞動報酬略有減少)。
二、農業
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6.9億元,同比增長3.52%;實現農業增加值4.54億元,增長4.85%。其中:種植業2.36億元,同比增長3.51%;林業0.09億元,同比增長-47.06%;牧業1.09億元,同比增長15.96%;漁業0.77億元,同比增長11.59%;農林牧漁服務業0.23億元,同比增長-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06戶,比去年同期增加51戶。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1.99億元,增長21.4%;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9.15億元,增長17.8%。其中:國有企業35.83億元,增長27%;股份制企業40.01億元,增長23%。
全區23個工業行業有13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其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25.86%;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7.08%;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5.96%;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38.3%。
全區區統企業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65384.2萬元,增長12.57%;實現利稅44172.4萬元,增長39.32%,其中利潤26437.1萬元,增長64.91%。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利潤總額均超1000萬元,累計利潤24140.5萬元,占全部工業的91.3%。
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41.2億元,增長22.4%。年末共有資質以上建筑企業203家,完成建筑業產值302.6億元,增長21.5%。資質內建筑業企業共完成房屋施工面積2125.8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162.2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4.87億元,比上年增長32.8%。其中:工業投資80億元,增長28.9%;房地產投資146.99億元,增長11.7%。
分地區看,濱湖新區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0.51億元,增長50%,占全區投資比重的28.1%;工業區實現工業投資43.59億元,占全區工業投資比重的54.5%。
分產業看,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投資0.5億元、85.11億元和379.26億元,分別增長-43.7%、21.2%和35.9%。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07:18.31:80.62,三產投資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46.99億元,比上年增長11.71%。其中,商品住宅投資114.14億元,增長2.71%;辦公樓投資15.49億元,增長189.78%;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3.52億元,增長71.58%。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2億元,比上年增長27%。批發零售業增加值30.84億元,比上年增長24%;住宿餐飲業增加值2.97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04.2億元,增長30%;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7.8億元,增長21.8%?! ?br> 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中,汽車類增長113.5%,石油及制品類增長25.3%,金銀珠寶類增長35.2%,五金、電料類增長69.1%,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140.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6.2%,中西藥品類增長74.2%。
六、對外經濟
受金融危機影響,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50218萬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3%。其中:出口48865萬美元,下降13.6%;進口1353萬美元,下降34.4%。
全年共引進市外資金16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6%,其中到位外資9760萬美元。濱湖新區累計引進市外資金47.3億元,其中到位外資1371萬美元。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全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0.1億元,比上年增長7.2%。
旅游事業蓬勃發展,組織舉辦了合肥市第三屆“春色濱湖”旅游文化節,舉辦民俗表演、農民運動會、大圩葡萄節、自駕游、龍蝦節、“十大湖畔”菜肴評選等專項活動20多場,旅游期間共接待游客75萬人次,旅游收入近8000萬元。
八、財政和稅收
全年實現財政收入15.45億元,比上年增長32.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58億元,增長33.3%。在全部財政收入中,增值稅12438 萬元,增長28.1%;營業稅39833萬元,增長36.2%。財政支出12.04億元,增長18.7%。其中教育支出21172萬元,增長46.6%;醫療衛生支出 6958萬元,增長125.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302萬元,增長28.5%。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大力實施三大工程(名?!?468工程”、名師“5135工程”和薄弱學校改造“1020工程”),促進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驕人成績。2009年5月4日,被授予“安徽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區”稱號。年末全區學校數55所。其中:登記注冊公辦幼兒園2所,普通小學41所,普通中學12所。全年各類教育招生人數10647人,在校生47668人,畢業生9962人。年末各類學校教職工總數2523人,其中專任教師248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初中毛入學率均達到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0%以上。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區全年高新技術增加值達到46.08億元,年末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37家,科技人員超過4800人。全年全區共申請專利817件,專利授權34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120件。工業企業當年有科技項目企業個數達到20家,比上年增加6家,實現R&D經費支出14.8億元,同比增長78.5%。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產業總量擴張,漸顯特色。年末全區擁有文化產業經營單位800余家,吸納從業人員3萬人左右,年產值近20億元,初步形成了寧國路美食文化街、馬鞍山路演藝風情街、蕪湖路文藝與時尚特色街區。形成了演藝娛樂、旅游觀光、美食文化等特色文化產業。
衛生工作穩步推進,卓有成效。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三主三輔”指導思想和創建社區衛生服務示范中心活動,全年共完成4個市級社區衛生服務示范中心、11個示范站的建設任務。全力投入到甲流防控,全年共完成首批9305人次的甲流疫苗接種工作。年末全區共有衛生機構173個,其中醫院18個,衛生院7個,醫療病床678張,醫療技術人員837人,其中執業醫師391人,注冊護士267人。
工作蓬勃開展,全面發展。組隊參加了第十一屆全國老將田徑運動會、合肥市第二屆農民男子籃球賽、合肥市第二屆農民運動會。校園體育蓬勃發展,在全區中小學大力推進“陽光體育”活動,組織參加合肥市中小學廣播操比賽、合肥市中小學足球聯賽等校園體育活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區總戶數153674戶,戶籍人口49.45萬人,比上年減少0.07萬人,非農業人口35.8萬人,比上年增加0.1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4610人,出生男女性別比116:100,全年死亡人口1812人。
全區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5元,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7305元,增長14.9%。
全區全年新增就業14285人、登記失業人員再就業4877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945人,當年發放小額擔保貸款692萬元、轉移農村勞動力1413人、新增非正規就業組織304個、農民工培訓3887人、建立創業培訓基地42個,實訓人數432人。全年新增養老參保失業人員3630人,累計失業人員養老保險續保21592人次;自由職業者續保3879人次。
十二、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全區全年新增城市森林5170畝,新建公共綠地46.3萬平方米,完成道路綠化120公里、高架橋垂直綠化6.5公里,新增苗木花卉基地1100畝;完成農田林網建設2000畝,實施村莊綠化265個。共建設城市森林5170畝,高標準完成了徽州大道、宿松路、黃山路、花園大道和緯四路等五條共31.4公里道路綠化改造工程。
全區單位GDP能耗超過市控標準。
全區全年發生死亡事故2起,死亡3人。共檢查企業200多家,其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企業96家,涉及化工、家具制造、混凝土攪拌、建材、電鍍、印刷六大行業,督促6家企業按規定進行職業危害申報和檢測。通過開展安全生產“三項行動”,共排查企業和單位517家,排查一般隱患128處,重大事故隱患3處,全部整改到位。
注:1、本公報GDP核算數據及能源消耗數據為經普調整后數字。
2、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美元與人民幣匯率按1:6.8折算。
包河區統計局
2010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