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深入城中村、居民小區督導疫情防控工作,協調解決相關問題;下午,與同事研究落實激勵引導基層黨員干部和醫務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一線擔當作為的若干措施;晚上,到家已是6點多鐘,仍與同事頻繁通話,安排工作……
2月9日,是包河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施詠康連續奮戰在防疫一線的第15天,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天。當晚7時,施詠康突發心肌梗塞,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殉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年僅47歲。
15天來,施詠康常說:“黨員干部領著群眾早一天把這場阻擊戰打贏,老百姓就能早一天過上安心的日子,大家都期待著春暖花開的勝利時刻呢。”
無悔的堅守
同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在廬州大地全面展開。面對疫情“大考”,連日來,合肥廣大干部群眾盡銳出戰,沖在防控最前線,施詠康正是其中一位。
參加1次全省疫情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2次區級疫情防控工作專題調度會,3次部署區委組織部“戰疫情·組工在行動”工作,近50次督查、“暗訪”,足跡遍布包聯轄區居民小區、農貿市場、商家超市等防疫重點區域……從1月26日起,施詠康的工作始終處于“飽和”狀態,時間和身影都留在了基層防疫一線。
社區疫情防控至為重要,為守好基層防控“第一線”,施詠康所在的包河區實行“四級網格”防控機制,全區分成15個街鎮級網格,由區領導包保負責。施詠康負責包聯常青街道。
由于轄區內商住小區、老舊小區、回遷小區、城中村、單位自管小區五種類型并存,且城中村、老舊小區及單位自管小區數量多,基礎條件差、缺少專業化物業管理、封閉化管理的硬件差,常青街道成為了疫情防控的“硬骨頭”。
城中村流動人口如何做好活動軌跡摸排登記;敞開式的環境在什么地方設卡點效果最好;怎樣最大程度調動街鎮、村居黨員干部防疫積極性……施詠康每天都要深入村居督導,協調解決問題。
“他經常不打招呼就跑到街道來,直插現場,督導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昨天上午,還自己跑了好幾個村居。”2月10日,包河區常青街道黨工委書記沈常青幾度哽咽,他到現在都不相信,頭天上午才到身邊“暗訪”的人,怎么突然就沒了。
制藥廠宿舍、東風居民組是常青街道緊鄰南二環的老舊小區和城中村,住著400多戶居民。日前,通過人工設擋等方式,原本“四通八達”的居民區被“臨時封閉”,僅留下一個出入通道,社區在通道設立了防疫值守崗亭。
2月9日上午,施詠康來到現場時,社區工作人員正在給居民發放出入證,不少居民圍著登記領取。他見狀,立刻上前提醒“保持兩米的安全排隊距離,戴緊口罩,有序領取”。他還細心指導社區干部把防控工作做得更細些,對于行動不便的居民,要送證上門。
盛光金是常青街道淝南家園社區黨委書記,他說,施詠康春節后第一站就是來到他這里,“15天里,我就遇到了他三次‘暗訪’,每次想陪同,都被婉言謝絕。”最后一次,施詠康發現盛光金嗓子啞了,還特意叮囑“盛書記,你要注意身體!”“沒想到,他讓我保重身體,自己卻先倒了……”盛光金紅了眼眶。
就這樣,施詠康一遍又一遍地深入常青街道,到2月9日上午,他正好完成了對常青街道所有村居、農貿市場、商業街區、宗教點的明察暗訪。
暖心的力量
“防疫是場人民戰爭,這時候必須發揮各級黨組織的基層戰斗堡壘作用,在防疫第一線檢驗黨員干部的黨性。”施詠康多次對下屬和街鎮的同志說,“越是打硬仗的時候,越是要看好自家門、管好自家人、做好自己事”。
他如此說,也如此做。
15天來,包河區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陳先法與施詠康朝夕相處,一同戰“疫”,“他真的是個不會退縮、不會‘偷懶’的干部,本可以自己掌握節奏,卻總是一刻不怠、一處不漏。”
2月4日,常青街道東航銀燕小區報告一名密切接觸者。得知情況后,施詠康沒有片刻遲疑,立即趕赴現場,詳查隔離措施,督導安全防護落實,事無巨細。臨走,還不忘叮囑醫護人員和社區工作者“一定要注意自身防護”。
“你不怕嗎?沖這么快!”陳先法問。“怕?都因為怕而不去,那還有誰會去呢!”轉身,施詠康又帶著督導小組成員奔向了下一個疫情防控現場。
“到社區防疫一線去!”作為組織部長,施詠康不僅帶頭沖在一線,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黨員初心,更積極組織動員包河區1100多個黨組織、3.16萬名黨員挺身而出,以“我是黨員我先上!”的先鋒行動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在他的謀劃部署推動下,截至目前,兩批次共80余名區直機關人員組成的疫情防控“尖刀班”力量已全部下沉老城區,支援疫情防控任務較為艱巨的街鎮。
“基層一線連續作戰,太辛苦!要把組織的溫暖與關懷送到疫情防控一線!”于是,身為組織部長的施詠康,見縫插針,走訪包河區街鎮、大社區,為工作人員送去暖心關懷,更送去了同心戰“疫”的必勝信念。
“要堅定信念,打好防控阻擊戰,要讓黨旗高高飄揚在防疫一線。”元宵節當天,施詠康來到大圩鎮慰問奮戰在一線的黨員干部和社區工作者,他臨走時說的話,言猶在耳。
2月9日上午10:40,在督查暗訪完常青街道后,施詠康對陳先法說:“走,還有點時間,我們再去望湖街道看看,現在只有望湖沒去了。”在走訪完望湖街道之后,施詠康正好完成了對包河區所有街道和大社區的走訪,但是,對于望湖街道的基層黨員來說,他們怎么也沒想到,這一次見面,竟然是永別。
“宗教場所是容易發生人員聚集的地方,一定不能掉以輕心。”自疫情發生以來,身為統戰部部長,施詠康一直牽掛著宗教場所的疫情防控工作,每到一處,都不厭其煩地跟教職人員宣傳當前防疫政策,查看暫停聚會的公告有沒有張貼到位,防疫宣傳標語是否懸掛,叮囑宗教場所負責人,一定要按照防控要求,做好信教群眾工作。
永遠的缺席
如今,在包河區政務中心大樓北樓7層,施詠康的辦公室仍舊保持原貌,辦公桌上,還放著一摞摞的書本、文件,寫有“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的紅色擺件格外顯眼,攤開的文件夾靜靜地躺著……
“你看,他的辦公室,一如往常,書里面還夾著筆,文件還翻開在那,這是他準備繼續戰斗的地方啊!”“可是,人卻再也回不來了……”每一個經過他辦公室的同事都難掩心痛。
在施詠康辦公桌的左側,放著一份包河區落實《關于進一步激勵引導基層黨員干部和醫務工作者在防疫一線擔當作為的若干措施》的任務分工草案。這正是施詠康生前為一線“逆行者”守好“大后方”籌劃的最后一項工作。
“事關疫情防控工作一刻都不能等,這是直接對防疫一線的激勵,一刻都不要在我們手上耽誤。”在接到上級任務后,施詠康決定立即開展相應落實工作,2月9日下午把幾個科室的人員召集到一起分成兩組研究,從兩點半開始,一直忙到六點多才結束。黨員激勵辦法、獎懲措施,一項項工作即將出臺,施詠康自己卻再也看不到了。
同樣盼不到他歸來的,還有悲痛萬分的家人。
15天來,施詠康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對家人,卻是一次又一次的“缺席”。
八十歲的父親住在望江縣鄉下, 施詠康平時難得有時間回老家探望。1月24日,大年三十,忙完了手頭的工作,施詠康才啟程回老家。
“他特地把值班時間調到初五,想多陪陪父親,結果疫情突發,年初二立刻趕了回來。”陳先法說,施詠康從初二開始,每天從早上8點不到就投入工作,一直忙到晚上。
2月9日晚,在醫院,施詠康的妻子哭泣著告訴陳先法,最近他身體一直不好,心口隱隱作痛,曾說過,“元宵節,最好休息一下,太累了,但肯定沒時間。”
其實,按照調休安排,施詠康2月9日應在家休息,可以讓隱隱作痛的心臟休息一下。可是,不放心疫情防控工作的他,又堅持了整整一天。
“晚上6點多,他帶領我們把文件草擬完成,心頭的重擔也稍稍放下一些,便簡單收拾回家了。臨走,還囑咐我也早點回家。”可是,沒兩分鐘,施詠康又給陳先法打了個電話。原來,包河區幾家企業想捐款捐物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找誰?怎么找?有哪些流程?要具體落實好、務必對接好。”
“他很在意這件事,說要爭分奪秒,不能讓企業的熱情因為我們的工作而耽誤。”18:58,陳先法給施詠康回電,告訴剛剛進家門不久的他,工作已落實好了。而這竟成了施詠康接到的最后一個電話。
至今,上初中的兒子拒絕相信他的“大頭爸爸”已經不在了,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施詠康在手術室搶救的那一刻。兒子一直哭著問:“爸爸搶救過來了嗎?爸爸什么時候回來?”
要知道,元宵節,施詠康“失約”了跟兒子好好過節的承諾,2月9日早上,他“答應”兒子晚上回家大戰一局的。這一次的承諾,施詠康沒能兌現。他倒在了兒子的房間門口。那早已準備好的棋盤,再也等不來對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