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智能電動車充電樁120處;非機動車亂停放整治行動24次,清理亂停放及僵尸車輛357輛;監督物業小組集中清理小區牛皮癬29次,檢查樓頂衛生和草坪上漂浮物37次;志愿等服務活動217場······
2018年上半年以來,包河區方興社區秉持“黨組織對群眾有求必應,群眾對黨組織一呼百應”的目標,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推進回遷小區治理提質提效,在轄區回遷小區——濱湖康園小區的治理上,實現了從“洗腳上樓”到“洗腦上樓”,從“安居”到“樂居” 的蝶變。
組織為基,以黨建凝聚治理力量
目前,方興社區康園小區共服務居民1.4萬。結合黨員居住區域特點,在康園南區、北區2個黨支部基礎上,成立康園黨總支,建立38個樓棟黨小組;依據服務項目類別,建立13個項目黨小組。在黨組織的指導下,選配38名樓棟長,組建康園環保小組、志愿10號、文明倡導小組等公益性服務組織28個。
支部結對共建,搭建基層黨組織“大黨建”工作平臺。康園黨總支先后與安徽省直醫院中心黨總支、合肥市畜牧水產局黨支部結對共建,采他山之石,提升支部工作能力,同頻共振,搭建“縱向到底、橫向聯動”的回遷小區治理體系。迄今為止,共建單位黨組織已到康園、瑞園等小區開展志愿服務、政策宣講等活動10余場,慰問困難黨員20余人次。
服務為本,以黨建激發治理活力
立足社區居民實際需求,先后投入100余萬元,高標配置服務設施,建成并開放總面積1300余平方米的康園睦鄰生活館,即康園黨組織和康園居委會的服務陣地,現已成為康園小區黨員群眾便民服務和居民自治的平臺:鏈接外部資源、吸納本土公益達人,每月在康園開展特色公益服務,實現少有所學、中有所為、老友所樂——學齡前兒童的早教公益課、小學生的小學堂、全職媽媽的手工課、老年人的小劇場等;組建“志愿10號”團隊帶動社區黨員及居民志愿者一起行動,如“李明月小家電維修小分隊”、“鮑星星修鎖服務小分隊”、“環保酵素愛心接力小分隊”、“尚廣華電腦系統修復小分隊”等志愿者團隊,每月10號,在社區內定期開展志愿服務,已形成常態工作機制······
“除了在家,我都在睦鄰生活館。”這是康園小區黨員志愿者汪菊玲的時間安排,許多黨員、居民與汪菊玲一樣,把睦鄰生活館當作自己另一個家。
項目為王,以黨建夯實治理實效
67歲的孫荷蓮阿姨,原本斗大字不識,現在已經能誦讀《朱子家訓》,田字格寫字本更是不離身,“我感覺現在兒子和孫子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樣了!”她是“善學堂”項目老年識字班的學生之一。善學堂項目以一系列為回遷小區居民量身打造的課程,提升社區居民的內在修養和社區意識。
堅持項目化運作,立足實際,開出需求單子改變了“政府點單”的單項治理資源投入方式,最大程度夯實回遷小區的治理實效。在康園小區此類由居民黨員主動認領的居民自我服務項目有15個,常年開展停車引導、愛心護學、黨員關愛等活動,取得良好居民反響。針對回遷小區治理難題,引導成立“車管家”、“降噪小分隊”、“紅白理事會”等項目化黨小組,由黨員志愿者骨干領辦,實施秩序維護、移風易俗等項目,亂停車、放鞭炮等老觀念、老傳統正在被文明有序、勤儉節約的新時代新風尚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