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區方興社區堅持全域黨建引領,樹立服務治理、教育治理、文化治理“三步走”治理理念, 聚焦“干什么、誰來干、怎么干”,以體系化、組織化、項目化為總體思路,在做強社區、做優隊伍、做活治理上狠下功夫,探索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新路徑,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打造便民服務平臺,夯實基礎建設。從居民群眾需求出發,立足辦公場地最小化、服務場所最大化、服務效能最優化整體目標,社區建設打造社區中心-睦鄰中心-睦鄰生活館三級服務陣地,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空間“規、建、管、用”一體化。實行“五規合一”,將社區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以及片區規劃等有效銜接,科學確定社區中心、睦鄰中心選址、規模和設計。華山路睦鄰中心項目位于華山路和南京路東北角,總建筑面積14201.96㎡,該項目濱湖建管委指定合肥瑞遠置業有限公司代建。在規劃建設之初通過對接包河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消防部門等相關單位支持,與建設方充分溝通,對規劃設計提出優化改造方案,增設了3部電梯,減少了4部樓梯,拓寬了門廳,增強公共空間實際使用效用。招商雍華府睦鄰生活館建筑面積300㎡,經塘西河黨支部與開發商充分溝通,新增打造1200㎡架空層,擴大陣地空間,建設居民多元服務活動場所。引導物業參與共建管理,物業公司支持承擔場館水電,同時引入專業機構,推行無償低償有償相結合的社會服務,探索物業公司、居民區、專業社會組織合作運營新模式,實現睦鄰場所可持續運轉,賦予社區美好空間更強的生命力。在公共空間服務與人員配置上同步完善,做到人崗相適,健全服務制度機制,開展延時服務,建設集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志愿服務、便民服務、市場化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打造凝心聚氣、便民利民的15分鐘樂民圈。
推行社區教育治理,強化人才建設。方興社區成立社區學院,大力實施社區教育。圍繞“實踐出題目、科研做文章、資政進決策、成果進課堂”實行個性化教學,精英化培養,專業化運營,推動社區學院常態化、規范化、科學化運作,為全域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提供人才支撐。堅持全域黨建理念,以全域視野統籌整合社區黨校、社區治理學院、老年學校和市民學校教學資源、陣地、師資,建立健全“四校合一”機制。結合社區治理項目推進中存在的弱項和短板,深入對社區教育需求的調研、模塊精細化進行研究,采用“線上+線下”、“ 定制化+常態化”、“ 全員+專業”、“ 理論+實操”、“ 研發+推廣”教學方式,開展課題制研究,積累具有引領性、開放性、專業性的特色教學資源,實現課程體系可視化。堅持“教、學、樂、為”相結合的教學原則,豐富教學內容、傳輸治理理念,全面推進社區學院規范化、品牌化、標準化建設。依托方興社區智慧平臺將師資庫、課程庫及課程評價分數予以公示并動態更新,探索實行學員自主選課,師生雙向評估。形成優質師資庫和海量教學庫。
根據教學目標合理分班,組織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線上依托智慧平臺、專業設備、科技手段,實現在線教育、實時互動、遠程參訪等;同時對線下課程進行錄播,通過編輯后上傳至學院線上平臺,可供學員隨時學習,有效地避免了學員線下課程的遺漏。線下則通過“五個一”(一個大綱、一份教案、一篇講義、一份PPT、一位老師)深入淺出傳輸知識。通過案例分析、小組學習、主題沙龍、交流分享等豐富教學形式,拓展教學內容,提高課程的針對性、有趣性、有效性。實行學分制管理,將學分作為學員完成相關課程學習評價的基本依據,且與人才發展關聯起來,年度學分完成情況作為提拔任用、項目領辦的重要指標,構建學用結合教育治理鏈條,打造一個高效創新的學習型社區。
開展多元服務項目,注重成效落地。立足“基礎工作抓提升、特色工作創一流”的工作實際,項目化推動、實效化推出、品牌化推廣,依托“樂治方興”和“暖興”雙基金,開展實施微公益創投項目和“五微”項目,把“項目場”作為人才隊伍的“歷練場”,引導“三在”黨員、居民骨干、社區社會組織領辦實施項目,培育專委會等自治組織,打造了“幸福鄰聲”“志愿10號”“一個人的劇場”“方興義倉”等一批品牌項目。
加強黨建引領,聚焦“五縱四橫”社區治理目標,依托居民區小區治理項目書和“兩委”考核等載體,以微黨建、微政務、微綜管、微服務、微治理進樓棟為縱坐標,實現塊上治理的面上延伸;以建立健全組織體系、服務規范事項提升、服務品牌凝練、居民骨干再培育為橫坐標,運用崗位+社工購買、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微公益創投、社區治理人才培養和第三方評估督導五大工作機制夯實基礎,重點打造“一園一院兩會兩中心”社會平臺,引入“前置社區治理”“社會企業”等先進治理理念,強化社區治理服務創新。
聚焦社區問題,靶向治理。探索前置社區治理,制定前置社區治理框架內容,探索建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點,推動項目全生命周期,促進社區公共服務資源有效配置、社會資本有效調動和社區居民廣泛參與。整合資源,建立雙基金,以部門聯動、參與式預算等機制深入推進微創投;實施“暖興”工程,聚合52家單位力量,吸納45萬元社會資金,聚焦三類人群,提供“12+1”項精準服務,開展一體化救助,探索“523”救助體系建設,被省市民政部門推廣。深入推進樓棟自治工作,疫情防控期間,進一步夯實基礎工作,做實“兩長多員”,并在樓棟進行公示,建立樓棟群217個,實現線下線上互融互動。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解黨建引領社區治理面臨的疑難問題,深入推進社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