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河鎮老官塘社區現有兩個征遷安置小區,分別是于2009年交付的淝河佳苑小區和于2017年交付的安百苑B區,以及一個于2018年8月開始陸續交付的商業小區金隅大成郡。社區范圍內還有五金城機電商貿城專業市場、國強鋼材專業市場、京華家具專業市場等三個專業市場,市場內的商戶及工人,大部分為外地人,因居住需求,就近居住在三個住宅小區中,導致小區人員構成相對復雜,各項服務管理工作難度也隨之增大。為解決小區治理難,社區黨委以“天下事大,必作于細”的理念,以群眾“微自治”疏通社區治理“毛細血管”。旨在擴大社區自治空間,縮小社區治理單元,細化社區治理內容,推動自治規范化、法治化,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實踐探索
一是創建“微網格”,治理單元梯次下延。將3個住宅小區納入網格化體系,構建“街鎮-社區-小區-樓棟-單元”五級治理網絡,設立樓棟長33名、單元長51名,紅色小管家13名,把社區居民的自治實踐落實到利益緊密相關的共同體,群眾參與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積極性更高。
二是著眼“微事務”,多元服務要素下沉。簡化審批程序,延伸公共服務,推進社區自治,讓居民辦事集中在社區,矛盾化解在社區,把環境衛生,車輛停放,疫情防控,用電用氣安全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事作為自治事項,讓社區微自治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最大程度撬動自治熱情,提升居民的滿意度。
三是搭建“微平臺”,自治保障資源下行。設立1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1個睦鄰中心,推動社區事項“一站式”服務。配套齊全、功能完備,設有居民議事大廳、黨員活動中心、遠程教育活動室、多功能廳、老年活動中心、康復中心等公益性自治活動場所,確保社區居民自治有陣地。打造互聯網+公共信息化智慧應用平臺,推出社區便民服務系統、手機APP、微信群,讓大數據上下貫通,左右共享。
四是完善“微體系”,推進協同機制下移。堅持黨建引領、公眾參與、協商共治的“一核多元”微自治體系,充分發揮黨組織、黨員模范帶頭作用,成立巾幗志愿服務、文明勸導、便民理發、兒童托管、殘疾人服務等專業團隊,促進社區自治精準化、規范化、協同化發展。
對策思考
一是加大宣傳引導,增強社區歸屬。由社區兩委成員為責任主體,積極開展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活動,通過在宣傳欄張貼公告、微信群發布信息、上門走訪等方式,及時收集、回應群眾訴求。引導群眾主動參與自治,增強群眾社區歸屬感。
二是凝聚各方力量,提升治理能力。挖掘36名經驗豐富的“愛管事、會管事、管成事”的居民骨干,充當社情民意的“氣象員”、社區糾紛的“調解員”、政策法規的“宣傳員”、群眾事務的“代理員”、居民權益的“監督員”,更好滿足形勢要求,群眾需求。引進專業社工機構2家,社工3人,持續開展“農家書屋”、“便民放映廳”、“留守婦女兒童之家”等社區治理品牌。整合社區、物業、居民代表等各方力量,召開聯席會議,解決群眾熱點問題。
三是完善自治機制,激發內生動力。通過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事務討論、協商、監督,讓居民享有選舉權、參與權、監督權,開展相關知識培訓,讓群眾掌握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內容、形式、流程、規則等,提升群眾參與能力和水平。堅持黨建引領,建立居民議事制度,共商共議社區發展、居民幫扶、糾紛解決等事項。通過建立健全自治制度,促進社區協商民主制度化、規范化,培育和激活社區居民參與自治的主體意識和參與動力。
成效展示
一是建強社區黨組織。2021年10月,社區順利完成黨委換屆,優化配強黨組織班子,社區現有兩委成員12人,平均年齡在45.08歲,大專以上學歷11人,占91.7%。社區黨委下轄5個小區黨支部和3個非公企業黨支部,共有黨員140人。通過示范支部幫帶、組織集中培訓等方式,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強,讓社區治理的各項工作更具推動力、落實力、就能把社區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治理效能。
二是服務活動全面開花。今年以來,社區開展兒童教育、老年服務、防電詐、防詐騙、消防安全演練等活動共計60余次,通過開展各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不斷提升群眾自治參與感,把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落到實處,營造社區和諧氛圍,多方位合力,實現由“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轉變。
三是動真碰硬解決訴求。成功拆除集體土地上的違法搭建62處,面積約2萬平方米。建成1個臨時農貿市場,為征遷戶房主辦理房產證525套,建成4個地面電瓶車集中充電點,為兩個小區總計85部電梯安裝阻攔器,了解回復大共治平臺各類訴求2787個,摸排、走訪殘疾人98人次,辦理就業幫扶130人,完成志愿者注冊818人,調解勞動監察投訴3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