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蕪湖路街道曙光社區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圍繞居民需求,創新社區治理,著力破解制約基層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問題,逐步探索出了“支部建小區 站點進片區 治理聚合力”的黨建帶居建、居建帶站建的治理模式,讓居民生活越來越充滿曙光。
支部建小區 織密區域紅網
8月10日10時許,氣溫已達到34℃,在曙宏新村的紅色黨建長廊,一群拿掃把和抹布、戴著黨員志愿者袖章的老人正在打掃衛生,汗水時不時地從臉上滴下來。這個黨建長廊,是曙光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黨支部黨員余國芝帶領會員們認領的公益崗。每個周三,他們都會在例會后過來清潔維護一番,已經成了她們多年來雷打不動的慣例。
蕪湖路街道曙光社區于2002年10月“村改居”,目前下轄15個住宅小區,有八千多戶居民,常住人口近兩萬人。2005年9月成立社區黨委,現下設1個黨總支,14個黨支部,共有黨員484人。
由于歷史形成的原因,曙光社區所轄區域多為點狀、片狀分布,開發小區、回遷小區、無主管單位小區等小區性質各異,其中,回遷小區占到了9個,管理和服務難度較大。如何織起黨組織服務網成為擺在社區黨委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擊破難點,那就先從搭骨架開始。曙光社區提出了“支部建在小區、黨小組建在樓棟”的總思路。有了方向,一切問題就逐漸迎刃而解了。曙光社區設立小區(片區)黨支部9個,將有條件的小區服務站、物業公司、業委會統一納入到小區黨支部的領導下,形成了“社區建立黨委-小區(片區)建立黨支部-樓棟建立黨小組-黨員家庭確定中心戶和示范戶”的縱向組織架構。
如今,曙光社區先后在曙宏新村、創景花園等小區設立了58個樓棟黨小組,培育黨員骨干和居民骨干已達300余人。不僅搭好了骨架,更織密了區域紅網。去年,曙光社區曙宏新村小區、創景花園小區也獲得了包河區第二批“紅色領航和美小區”建設示范小區稱號。
站點進片區 服務零距離
今年4月,疫情防控形勢嚴峻。4月12日下午,曙宏新村居民江女士因前期帶兒子去上??床?,準備從上海返程合肥,炮竹村服務站站長楊鳳積極主動與其取得聯系。當晚,江女士和孩子抵達合肥南站后被閉環送去酒店隔離??紤]到未成年孩子剛做完手術,需要家人陪護,楊鳳幾經協調,成功讓母子二人同住一間房,不用分開隔離。
江女士的女兒正在上學,社區又積極為其向學校擔保說明,表示孩子未與江女士接觸,可繼續上學,江女士在隔離酒店住下后,非常感動,當晚便手寫了一封感謝信表達感激之情。
“村改居”后,曙光社區沿襲了之前的自然郢建制,形成余大郢、炮竹村等6個居民組。隨著城市發展,曙光社區又進行了改“組”建“站”工作,在原6個居民組基礎上,統籌后期商業開發的江南新里程、創景花園等商業小區,設置了曙宏居民服務站等9個社區派出服務站點,每個站點配備像楊鳳這樣的社區“小管家”4至8名,按照就近原則服務所轄片區,形成了“社區服務中心—居民服務站”的兩級治理模式。
居住在曙宏南苑小區的徐明蘭老人,已經90多歲。老人雖然高齡,但是身體卻十分健康。因為獨居,她平時不愛言語,也不大喜歡與人交往,唯一的愛好就是在社區居家養老工作人員的組織下,到站內的“夕陽紅影劇院”里看看戲曲和電影。有一次,老人像往常一樣看著戲劇時,突然惡心嘔吐不止,經檢查發現是由頸椎疾病引起的。此后,居家養老工作人員每天定時上門為老人按摩推拿,給老人測量血糖、血壓,理發,陪老人聊天解悶,時間久了,徐明蘭逐漸與工作人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性格也變得開朗健談起來,不再因年老和獨居而孤寂,找到了生活的快樂。
在各片區站點,曙光社區將各類低保、就業、計生、民生等23項公共服務直接送入小區,年服務居民達3萬人次,使居民不出片區大門,就能享受到便捷優質的社區服務,目的就是為了真正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
多方同議事 治理聚合力
根據包河區委《進一步深化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開展“全域提升善治包河”行動的工作方案》要求,將全面開展“紅色物業”建設,以高質量物業服務推進和美家園建設。而在蕪湖路街道,2000年,曙光社區便自籌資金組建曙宏新村物業,著力打造紅色物業。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曙宏新村物業已成為全街紅色物業的一塊招牌。
曙宏新村小區始建于1995年10月,作為早期的回遷安置小區,曙宏新村在建成之初,也有著回遷安置小區所存在的通病,如小區環境臟亂差、秩序混亂,甚至有偷盜現象。為了扭轉這一局面,曙宏新村物業自2000年組建后,便在小區開展黨建、民生、治安、保潔、綠化等綜合管理和服務工作,為回遷小區找到“管事保姆”。
今年4月,家住曙宏南苑的老黨員陳繼洲反映,曙宏南苑小區地上機動車位使用的是空心的草磚,經過多年的碾壓不僅坑洼,而且每到雨水天氣就泥水外溢,給居民和小區管理帶來諸多不便;此外,小區非機動車逐漸增多,現有車棚不夠使用,導致很多業主將非機動車停放在單元口。接到意見后,經過多方議事協商,曙光社區開始對曙宏南苑機動車停車位進行改造,將地面硬化并鋪設實心面包磚。同時,在8號樓和9號樓之間擴建非機動車停車區,可增加80輛非機動車停放。此舉不僅美化了小區環境,還讓小區居民得到了實惠,得到小區業主的一致認可。
為了促進區域聯動,共治共建,曙光社區黨委還按照轄區和屬地原則,引導各片區黨支部聯合小區社會組織聯合會黨支部、黨群服務站、小區物業黨支部等,定期召開議事協商會,形成區域聯動、資源共享的橫向組織共同體。
4月底,在曙宏南苑小區核酸檢測現場,“大白”朱峰峰左腿平放在拐杖上,為小區居民進行核酸采樣工作。他是曙苑綜合門診部的院長,前期因一次意外導致左腿骨折,但在面對全員核酸檢測時,他不顧身上的傷痛和不便,作為在職黨員,主動到社區報到并請戰,帶領著15名醫護人員加入到核酸采樣隊伍中,為區域化黨建注入了蓬勃力量。
一花引得百花開。在片區黨支部的引領下,曙光社區各居民服務站主動發揮自治職能,片區“小管家”、議事協商委員會等團體熱心參與片區建設事業,共同協商解決疫情防控、不文明養犬、物業糾紛、鄰里矛盾等各種小區治理難題,實現了“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居”的片區治理路徑。
既為一域爭光,又為全局添彩。如今,在蕪湖路街道,跟曙光社區一樣,更多社區將工作重點聚焦小區(片區)治理,把小區、樓棟作為基層治理基本單元,以“小網格”撬動基層治理“大格局”,不斷擴大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面,持續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