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居民對高質量的生活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不斷優化社區服務水平,美化居民生活環境,地處合肥中心城區的包公街道多向發力,持續推進“老城復興 品質包公”建設走深走實。
改善基礎設施,美化居住環境
家住寧國新村社區的唐維芳一早出門買菜,講起轄區老舊小區的改造,她說變化是全方位的:小區里增設了路燈、充電樁,坑洼的水泥路鋪設了瀝青路面,廣場上也有了健身器材……“現在小區里的鄰居們出門方便多了,大家也愛在小區里聊天溜達了。”
今年以來,包公街道共對轄區5個小區進行了老舊小區改造,主要圍繞水電燃氣等基礎部分和小區環境、公共設施等改善部分進行升級。“我們轄區大多為八九十年代的單位福利房,設計及配套已相對落后。居住在這里的大多是退休職工,根據小區特點,我們堅持設計先行,充分考慮小區老齡居民需求,完善各項配套設施。”寧國新村社區黨委書記王春說,通過入戶走訪、現場開會,居民直接發表意見,最終確定符合居民普遍需求的改造方案。
引入社會資源,優化暖心服務
包子、春卷、小米粥……在包公街道航運南村社區食堂,種類繁多的早點端放在前臺。“還是老樣子,兩個包子一碗粥。”家住金灣嘉園的方懷金說,社區食堂是由社區牽頭建成的,提供一日三餐,菜品十分豐富;而且干凈衛生,飯菜也符合老年人口味,便宜又省心。
包公街道航運南村社區黨委與轄區合肥市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務中心,簽署共建協議。中心免費提供500多平門面房屋給社區建成社區食堂,再免租金交給專業化的餐飲企業運營。因為成本較低且有穩定客源,社區食堂在保證收益的同時對轄區空巢獨居、孤寡失獨、高齡、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給予就餐優惠,并對行動不便老年人提供免費送餐上門服務。
包公街道老年人口眾多,很多都是退休職工,平日里子女不在身邊,老人家自己做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為了解決老年人“就餐難”的問題,包公街道引入社會力量,通過免費提供運營場所的方式降低企業成本,目前已建成社區食堂(就餐點)10個,極大完善了轄區養老服務體系。
下一步,包公街道黨工委將繼續圍繞居民衣食住行等方面,做好民生服務,把群眾急難愁盼的關鍵小事辦實辦好,真正解民憂、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