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探索黨建引領下的小區治理共同體建設,著力聚焦小區治理短板和居民“急難愁盼”,振杰網格黨委通過抓民生“微實事”計劃清單落實,盤活小區圍墻內外“微資源”,發展小區治理團隊建設,促進小區聚合力,構建小區多元治理體系,推深做實黨建引領小區精細化治理服務水平。
聚焦“五類資源”,讓“家門口資源池”實起來。建立資源庫,系統全面梳理“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文化資源、組織資源”五類資源,編制資源地圖。聯動小區“圍墻”內外各類“微資源”,激活內生力量,進一步做大做強小區治理團隊,如通過“搭把手”行動,引入專業社會組織資源牽手“草根組織”,助力各類組織團隊的孵化培育,齊參與,共成長;通過街區“共商會”整合以小微商戶為主的兩新組織和其他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到治理中來等。
做好“兩單一事”,讓“家門口資源池”活起來。一是“需求清單”明目標。聚焦居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堅持訪民情、聽民聲,找準為民服務的著力點和切入點,圍繞黨的建設、小區治理、環境整治等方面內容,每個月組織紅色小管家、黨員志愿者、居民信息員等開展走訪活動,聽取群眾意見建議,收集群眾的需求,分類整合,梳理“需求清單”。二是“資源清單”匯合力。積極梳理小區內黨群人才、居民骨干志愿者力量、社區社會組織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等各類資源優勢,按照科學統籌、整合資源分類原則,匯聚“資源清單”形成強大治理合力。三是“民生微實事”保成效。認真分析“需求清單”和“資源清單”,通過精細化分類,制定關注民生“微實事”的“服務清單”,由各方力量對照認領,落實到位。讓“家門口資源池”的資源“能落地”“有實效”,從而促動各參與主體的可持續發展。
健全“四套機制”,讓“家門口資源池”強起來。一是推行開放型“共商會”,讓參與主體感知到“被需要”。二是落實定期總結機制,讓參與主體感知到“更規范”。三是建立微信群反饋機制,讓參與主體感知到“更重視”。四是探索“微積分制”,讓參與主體感知到“有作為”。
成效:一是打破原有的社會力量被動參與的尷尬局面,精準精細的“需求清單”和民生微實事“服務清單”實現社會資源和社區需求的無縫對接,同時讓資源“能落地”“有實效”,從而促動各參與主體參與的可持續發展。二是調動社會多元主體在小區治理中唱主角,從“服務對象”轉變為“治理力量”,從“觀望者”變為“參與者”,讓“家門口資源池”成為撬動小區治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點”。三是小區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家門口資源池”進一步提高社區服務精準化精細化水平,有利于打造小區治理“共同體”,激發社區活力,增加社區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