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街道包河社區黨委積極探索以黨建為引領的基層治理有效路徑,充分挖掘社區資源,將“紅色小管家”與社區網格化管理、片區治理、群雁議事會、書記項目、志愿活動等有機結合,成為服務群眾的“貼心人”、建言獻策的“傳聲筒”、化解矛盾的“先鋒隊”,賦能社區基層治理跑出“加速度”。
黨建引領,建章立制,夯實“紅色小管家”基礎。
建立議事機制。以“網格化管理、常態化創建、制度化推進”為目標,結合“群雁協商”議事品牌,社區黨委每月10日定期召開紅色小管家工作交流會,針對小管家片區內巡查到的“疑難雜癥”和收集到的痛點、難點和堵點,進行歸類分析,形成問題清單,大家群策群力,分解落實,定時反饋辦結,形成“調研—協商—辦理”的工作閉環。
明確工作職責。結合“我為群眾辦事”活動、社區每月中心工作任務和全年重點工作目標,制定任務分解清單。紅色小管家對照清單明細,每日做到“巡、記、報”,每日至少在各自片區內開展活動2次,涉及信息登記、環境衛生、公共設施、垃圾分類、消防安全等各項內容,及時做好記錄,對于無法解決的難題上報片區黨支部做好匯總,由片區黨支部牽頭,做好引導、規勸和解決。
制定考核機制。社區通過各“紅色小管家”在片區內問題發現、反饋、處理數量以及走訪入戶成效、參加志愿服務次數等,設立季度考評管理機制,重點了解“紅色小管家”職責履行、作用發揮、遵紀守法等方面情況,并按照稱職和基本稱職兩種考核結果,兌現相應工作補貼。定期開展年度“最美紅色小管家”評比,納入七一“優秀志愿者”表彰,充分調動小管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文明小家扮靚宜居和諧的社區“幸福圈”。
對標對表,精準服務,發揮“紅色小管家”作用。
當好議事“員”,齊心協力解民憂。紅色小管家依托社區“群雁協商議事會”“睦鄰議事角”“幸福里議事廳”三大平臺,通過每月交流會、微信工作群、入戶走訪、小區巡查等形式,把小區治理中的堵點、居民生活中的痛點帶進“議事廳”,由片區書記、社區民警、小區物業、居民骨干、樓棟長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把脈問診、建言獻策,真正做到“易事馬上辦,難題合力破”,補齊小區治理短板。“我認為破解小區不文明養犬頑疾,需要社區、派出所、物業‘三駕馬車’同心而向,通過摸排建立臺賬、宣傳辦養犬證、增設寵物公共設施等多措并舉,才能提升居民意識,讓文明養犬成為一種新風尚。”在東方廣場小區“降警情 減訪情 增感情”文明養犬議事會上,紅色小管家趙皖秋積極參與,與議事成員一起分享經驗做法。
做好登記“員”,同力協契集民意。安徽省糧食局小區在2019年完成老舊小區改造后,小區環境、道路、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但隨著居民對生活質量需求的提高,紅色小管家在走訪登記過程中,發現部分居民對加裝電梯、增設停車位訴求集中、意愿強烈。2023年,包河社區黨委將增設電梯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重要舉措之一,成立電梯增設工作組,專題研究電梯增設事項。紅色小管家趙曙光作為電梯增設工作組一員,主動牽頭,帶領單元住戶統一意見征求,積極參與到征集意見、合同簽訂、前期考察、竣工驗收等各個環節,最終幫助26號樓2單元居民圓“電梯夢”。便民停車行動作為合肥市十項“暖民心”工程之一,社區黨委高度重視,從“小切口”入手,一方面與安徽省糧食局機關、物業做好協調,同時動員紅色小管家入戶進行信息采集和民意收集,最終成功將小區裸露邊角空地改造成停車場,增設停車位36個,并在下一步擬安裝10個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切實提升居民居住幸福感和滿意度。
干好巡查“員”,凝心聚力紓民困。社區建立健全“一事一議”和“日常巡查”雙向制度,致力于構筑“家門口”的治理服務體系。“創師傅,您好,安徽大劇院垃圾分類房夜晚燈光太強,影響居民睡眠,建議晚上9點鐘以后關掉強光燈留小照明燈,是否可行?”,紅色小管家陸國紅在片區巡查過程中,接到安徽大劇院東邊二樓居民訴求后,第一時間找到小區物業進行溝通,最終協商一致,達成共識。安徽大劇院片區目前共配備紅色小管家2名,覆蓋小區3個。由黨支部書記牽頭,紅色小管家帶頭,每周五帶領“包小荷”志愿者進行巡邏與走訪。截至目前,片區內共收集問題16例,從垃圾隨處堆放、私拉亂接飛線充電、高空拋物等環境問題,到照明燈不亮、墻面開裂等影響居民日常生活問題,紅色小管家事無巨細,一一記錄在冊,統籌做好上報、協調和解決,進一步暢通居民溝通反饋和應急求助渠道,實現為民服務的“最后一米”。
黨建引領順民意,搭建平臺聚民力,齊心協力解民憂。包河社區“紅色小管家”將基層社會治理“千條線”納入“一張網”,通過“網”中自治,實現“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全域網格化管理,形成了“抓住一個人、示范一班人、帶動一群人、解決一堆事”的牽引效應,賦能基層治理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