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包河區義城街道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的重要論述,推進社區修訂完善居規民約,多措并舉扎實推動移風易俗,引導群眾踐行文明新風,建設高質量和美社區。
一是提供支持服務,做好基層建設員。社區黨委積極對接社會專業資源,組織開展婚姻家庭輔導等服務,在小區居民中塑造好家教好家風好家訓的氛圍。堅持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推動區域化黨建資源下沉,共同建設美麗新義城。回遷安置后,居住方式的變化增加了居民的“獨立性”,青年的社交渠道變得狹隘,交友機會減少,為此街道舉辦青年聯誼活動,引導青年主動走出家門,認識同齡人,幫助青年“執子之手”,活動現場成功牽手5對,促進30余名青年互留聯系方式。定期舉辦為老年人拍攝婚紗照活動,關注老人精神需求。受限于過去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條件,轄區內多數老人只舉辦過簡陋的婚慶活動,不曾擁有婚紗照,因此社區借助節日,舉辦老年婚紗照活動,幫助老人重溫愛情的浪漫、彌補遺憾、留存歲月。同時也向年輕人傳達了“與子偕老”的美好,倡導積極向上的愛情觀、婚姻觀、家庭觀。
二是搭建惠民平臺,做好群眾服務員。從村莊到社區,原來的村委會職能慢慢弱化,群體分散性提高,對此街道堅持以黨建帶群建,來提升居民的集體意識。聚焦婦聯組織建設,匯集社區律師、醫護、教師等多方資源,成立婦女兒童關愛小組、迎鄰護學隊、“向陽花”婦女增能工作小組和“啟智筑夢·書伴成長”親子閱讀小組,圍繞家庭教育、情感呵護和文化學習等方面,專業化、常態化地開展志愿服務、慈善幫扶及公益實踐活動200余次,幫助女性提高就業創業技能,促進居民家庭關系和諧,培育向上向善良好家風。與此同時,街道立足群眾實際生活開展常態化宣傳,厚植移風易俗文化氛圍。
三是健全長效機制,做好矛盾調解員。“村改居”過程中,為提升居民回遷后的融入感和歸屬感,迎淮社區黨委持續完善協商共議、聯合共管和多元互助的長效機制,促進居民盡快融入社區。積極搭建“迎鄰議事會”“四員一律”工作站、“睦鄰里”工作室等溝通平臺,共計接待來訪居民460余人,處理各類矛盾70余件,通過收集民意和協商共議機制,引導居民建立現代文明意識,提高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成立愛心超市和愛心銀行,定期開展志愿服務積分兌換禮品活動,積分兌換讓志愿服務受益人群延伸至志愿者本人,從而激勵更多居民加入志愿活動,用柔性倡導示范引導現代生活習慣的養成。